钱誉文
Ewan Qian
钱誉文 Ewan Qian
沉浸式空间体验研究者 | 媒体艺术家
Immersive Spatial Experience Researcher | Media Artist
个人简介 / About Me
我是一名跨界沉浸式空间体验研究者与媒体艺术家,专注于声音、视觉、AI与虚拟空间的创新融合。
我的创作以“空间即情感容器”为核心理念,持续拓展数字艺术与未来体验的边界。
代表作涵盖音乐可视化、虚拟空间叙事、AI艺术、沉浸疗愈与数字展览,如《DROP FLOW 滴流》《TIMER 控时者》《以太碎片》《虚拟航线》《太空间港VIRTURA2114》《新媒体艺术家模拟器》等,曾在西岸油罐艺术公园一号罐未知终端 UFO TERMINAL、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 DREAMVIDEO单元、Chinagraph电子剧场等国际平台展出。
作为[VURTURA Visual Art]与[VURTURA Spaceport]发起人,致力于用艺术与科技的跨界合作,构建情感共鸣的数字空间与沉浸式体验。
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,活跃于AI、计算艺术、虚拟现实等专业领域。
我的目标是用前沿数字内容和创新体验,推动数字空间成为情感、知识与文化的全新载体,用科技赋能未来想象。
LANGUAGE:CHN/ENG
代表项目 / Representative Projects
2025年10月(To Be Continued / 敬请期待)
2025
与沈轩合作,以青海地理数据为基础的生态数字可视化,表现人类与生态的共生关系,强调数据艺术与环境意识。
2023-2024
虚拟航线 Virtual Airline
2023年个展,叙事型虚拟空间体验,探索数字空间的多重感知与未来虚拟社会想象。研究兴趣/Research Interests
一、沉浸式视听与数字空间
Immersive Audiovisual & Digital Spaces
1.1 音乐结构与视觉互动
Music Structure & Visual Interaction- 跨模态音乐-视觉映射与实时生成
Cross-modal mapping of music and visuals, real-time audiovisual generation - AI驱动的音频分析与动态视觉系统
AI-powered audio analysis and dynamic visual systems - 音画互动现场与数字影像创新
Live audiovisual performances and digital visual storytelling
1.2 沉浸式体验设计与空间叙事
Immersive Experience & Spatial Narrative- 虚拟空间的情感设计与用户共鸣
Emotional design and user resonance in virtual environments - 叙事型数字场景构建与体验策划
Narrative-driven digital scenes and immersive experience design - 空间记忆与数字文化遗产表达
Spatial memory and digital heritage expression
二、人工智能与新媒体艺术创新
AI & Innovation in New Media Art
2.1 AI驱动内容生成与流程创新
AI-driven Content Generation & Workflow- AI图像/视频生成与沉浸内容创作
AI-generated images/videos for immersive content creation - 360°/超宽屏场景的自动拼接与循环
Automated stitching and looping for 360°/ultra-wide formats - AI与艺术家协同的创作范式
Co-creative paradigms between AI and human artists
2.2 知识结构游戏化与模拟器
Gamified Knowledge Structures & Simulators- “新媒体艺术家模拟器”开发与教学实践
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"New Media Artist Simulator" - 游戏化学习路径与技能成长机制
Gamified learning paths and skill progression systems - AI Agent与个人知识网络的进化
AI agents and evolving personal knowledge networks
三、空间计算与虚实融合
Spatial Computing & Mixed Reality
3.1 空间锚点与数字孪生
Spatial Anchoring & Digital Twin- 城市级空间锚点与艺术介入
Urban spatial anchoring and artistic intervention - 虚拟/现实空间的数字孪生共创
Co-creation of digital twins for virtual and physical spaces - 高斯溅射等新技术在空间建模中的应用
Application of Gaussian Splatting and advanced techniques in spatial modeling
3.2 混合现实与公共文化创新
Mixed Reality & Public Culture Innovation- MR/AR文旅与公共艺术体验
MR/AR-driven cultural tourism and public art experiences - 数字空间的公共参与与文化共创
Public engagement and cultural co-creation in digital spaces - 空间计算在教育、疗愈、生态等社会场景的创新
Spatial computing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, wellness, and ecological contexts
文章/研究文档 目录结构
从音乐到影像:基于结构化音频分析的视听互动系统设计
From Music to Visuals: Designing an Audiovisual Interaction System Based on Structured Audio Analysis
中文简介
本研究系统梳理了结构化音频分析与音画互动的理论、方法与实际应用,结合Google Magenta、Ableton Live、TouchDesigner等真实案例,分析了如何通过自动分段、节点识别等AI算法,将音乐结构高效转化为可控的视觉表达。文章提出了“结构化分段+自动化映射”的创新工作流,详细阐述了从内容库设计到实时/离线混合系统的搭建方法,优化了团队协作、外包与成本控制流程。在商业化方面,针对音乐节、展览、品牌演出等场景,探索了客户定制、收益分配与项目管理模型。未来可通过AI自动生成和个性化定制,推动音画互动系统向更智能、情感化和商业化方向发展。目录结构(带注释)
- 引言与相关领域案例 1.1 视听互动的背景与发展
- 概述音乐可视化与音画互动的历史与现状,分析其在新媒体艺术中的地位和演变。 1.2 真实案例:Google Magenta、Ableton Live、TouchDesigner 介绍国际主流音频分析与可视化平台,分析其创新点、用户生态和不足。 1.3 国内外应用场景与商业需求 梳理音乐节、演出、展览等实际应用,揭示创作与商业化的痛点。
- 结构化音频分析与视觉映射创新工作流 2.1 音乐结构的自动分段与节点识别
- AI/算法如何自动识别音乐章节、节奏与情感转折,提升效率与一致性。 2.2 视觉内容库与映射规则设计 针对不同音乐结构节点,如何设计可复用的视觉资产与自动化映射体系。 2.3 实时与离线混合的互动系统搭建 对比现场实时驱动与预渲染内容的集成方式,提出二者结合的创新流程。 2.4 创作流程优化与项目复盘 以DROP FLOW等项目为例,详述从需求分析、工具链到团队分工的实操经验。
- 商业化与生产组织 3.1 商演/展览项目的外包与协作模式
- 分析外包与多团队协作在大规模项目中的组织结构与管理策略。 3.2 成本控制、收益管理与客户期望 讲解项目预算制定、成本核算、收益分配与客户需求管理的方法。 3.3 项目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复盘不同类型商业项目的组织模式、成果评价和经验教训。
- 未来展望与创新点 4.1 AI辅助下的自动化与个性化创作
- 探讨AI自动生成与个性化内容定制的技术路线与潜力。 4.2 行业趋势与商业模式创新 分析音画互动系统在文旅、教育、娱乐等新兴行业的应用前景和商业模式演进。
AI与游戏化模拟器:数字艺术学习的新范式
AI & Gamified Simulators: A New Paradigm for Digital Art Learning
中文简介
本文在深入分析Duolingo、Codecademy、B站互动课程等真实平台的基础上,提出了AI驱动的“新媒体艺术家模拟器”创新框架。系统阐释了游戏化技能成长路径、AI内容推荐、知识网络协同等核心机制,展示了如何通过自动化与社区共创,提升数字艺术学习的效率与趣味。文章结合实际工作坊与用户反馈,优化了产品开发、内容分发、成本控制与用户活跃度管理流程。展望未来,AI+游戏化学习将成为艺术教育、跨界团队赋能和知识社群运营的关键引擎。目录结构(带注释)
- 相关领域案例与前沿研究 1.1 游戏化学习的理论基础与发展
- 解析游戏化教育的理念、发展历程及其在数字艺术领域的适用性。 1.2 真实案例:Duolingo、Codecademy、B站互动课程 评估主流平台在用户成长、内容互动与社区建设上的创新点和局限。 1.3 AI驱动知识网络的最新进展 总结AI在内容生成、智能推荐和知识结构优化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成果。
- AI模拟器创新工作流 2.1 技能成长路径自动化设计
- AI如何追踪和推动用户技能成长,实现个性化学习与自适应推荐。 2.2 内容推荐与知识网络协同创新 介绍算法如何自动化内容分发、知识点关联和社区共创。 2.3 工作坊与产品开发实践 以“新媒体艺术家模拟器”项目为例,梳理实际开发、用户反馈与技术迭代流程。
- 商业化与生产组织 3.1 产品外包与内容分发模式
- 探讨数字艺术教育产品在外包生产、内容审核和平台分发上的最佳实践。 3.2 成本控制、用户活跃度与收益管理 分析平台型产品在成本优化、用户增长与盈利模式上的挑战与机遇。 3.3 团队协作与持续运营机制 介绍多学科团队如何高效协作、持续维护和推广知识模拟器平台。
- 未来展望与创新点 4.1 AI+游戏化工具在教育行业的扩展
- 展望AI驱动学习工具在艺术、科技等跨界领域的创新应用。 4.2 开放社区与知识共创的新模式 探索社区共创、持续演化的教育知识生态,促进用户长期参与和内容创新。
数字空间的情感设计与用户共鸣机制
Emotional Design and User Resonance in Digital Spaces
中文简介
本文系统梳理了数字空间情感体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,结合TeamLab、Meow Wolf、腾讯WeCity等国际前沿案例,分析了空间叙事、情感锚点、沉浸体验等关键策略。文章提出“叙事驱动+情感锚点+AI行为分析”的创新工作流,详细介绍了从创意策划、用户参与到数据反馈的全链路方法。结合国内数字展览与公共艺术项目,探讨了团队分工、成本控制与成果评估机制。在未来展望中,关注AI情感智能与空间计算的深度融合,以及数字空间在社会共创与文化认同中的新角色。目录结构(带注释)
- 相关研究与项目案例 1.1 数字空间情感体验的定义与理论基础
- 阐释“情感设计”的核心概念、经典模型(如空间容器理论、情感锚点),并分析其在数字环境中的适用性。 1.2 真实案例:TeamLab、Meow Wolf、腾讯WeCity 详细解析这些国际/国内项目如何通过空间叙事与沉浸体验增强用户情感共鸣。 1.3 国内公共艺术与数字展览趋势 总结中国数字展览、公共艺术项目的发展现状、创新难点与突破方向。
- 情感设计与空间叙事创新工作流 2.1 叙事驱动的空间体验结构
- 探究空间叙事如何塑造用户情感流动与沉浸感,并结合案例给出设计方法。 2.2 情感锚点策略与多感官激发 讨论如何通过声音、光影、互动装置等增强情感锚点,提升共鸣。 2.3 AI用户行为分析与个性化体验 介绍如何用AI收集分析用户行为数据,实现体验动态调整和个性化推荐。
- 商业化与生产组织 3.1 公共艺术/展览的团队分工与预算管理
- 解析跨学科团队在项目策划、设计、实施各阶段的角色分工与资金分配。 3.2 客户定制与KPI成果评估机制 分享如何结合客户需求转化、关键绩效指标设定与项目复盘评估。 3.3 成本控制与收益分配经验 讲述艺术与商业项目中预算管理、收益分配、风险防控的实际策略。
- 未来展望与创新点 4.1 情感智能与空间计算的深度融合
- 探索AI情感识别、空间计算等新技术在数字空间体验中的前沿应用。 4.2 社会共创与文化认同的数字场域 展望数字空间如何重构社会共创、文化自信与数字社区新生态。
AI驱动的360°沉浸场景生成与流程创新
AI-Driven 360° Immersive Scene Generation and Workflow Innovation
中文简介
本文聚焦于AI生成图像与视频在360°全景内容生产中的创新流程,梳理了NVIDIA Omniverse、Meta Spark、Google街景API等主流工具的行业应用。提出“AI生成+自动拼接+动态循环”的高效生产线,详述素材管理、自动拼接、跨平台兼容等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。结合To B(品牌体验、疗愈空间)与To C(个人冥想App)等商业场景,深入分析内容外包、成本管理和客户交付流程。展望未来,AI沉浸内容有望带来文旅、健康、教育等领域的新商业模式与生态标准。目录结构(带注释)
- 相关领域案例与技术基础 1.1 360°内容的定义与发展历史
- 介绍全景内容的技术发展脉络,分析沉浸式体验的行业需求。 1.2 真实案例:NVIDIA Omniverse、Meta Spark、Google街景API 评析主流AI+360°工具链的技术亮点、实际应用与局限性。 1.3 国内外沉浸内容产业现状 梳理文旅、医疗、教育等行业的沉浸内容落地案例与市场趋势。
- AI+360°场景创新工作流 2.1 AI驱动的图像/视频生成与素材管理
- 介绍如何利用Midjourney、Stable Diffusion等高效生成大批量沉浸素材。 2.2 自动拼接与动态循环制作流程 阐释AI自动拼接、无缝循环等核心技术,解决大文件与长时内容的生产难题。 2.3 工程问题与跨平台兼容解决方案 总结多平台适配、实时渲染、高分辨率内容管理等实际工程挑战。
- 商业化与生产组织 3.1 To B/To C场景的内容外包与交付机制
- 分析品牌展厅、冥想App等不同客户需求下的内容制作与交付流程。 3.2 成本控制与收益管理模式 探讨AI内容生产在成本管控、收益提升和客户满意度上的平衡方法。 3.3 项目团队组织与外部合作 介绍跨领域项目团队协作、外包供应链管理的实用经验。
- 未来展望与创新点 4.1 沉浸内容的新商业生态
- 展望AI内容如何催生沉浸体验的新消费场景与服务形态。 4.2 行业标准与长期生态建设 探索沉浸内容的行业标准制定、技术规范与未来生态布局。
空间计算与数字锚点体验:数字文旅与混合现实的创新路径
Spatial Computing and Digital Anchoring: New Pathways for Digital Tourism and Mixed Reality Experiences
中文简介
本文以Niantic Lightship VPS、腾讯寻梦长安、百度希壤等真实项目为基础,梳理空间计算与数字锚点技术在AR文旅、声音地图与城市孪生中的应用现状与趋势。提出“锚点内容自动生成+地理数据驱动”的创新体验流程,详细讨论LBS与多模态交互在文旅、地产、教育等行业的落地策略。文章还系统分析了内容外包、成本控制、收益管理与大规模资源整合下的团队组织方法。未来,AI与空间计算将加速虚实融合城市生态的构建,推动文旅与公共艺术的新商业模式与标准。目录结构(带注释)
- 相关领域案例与技术基础 1.1 空间计算与数字锚点的定义与发展
- 讲解空间计算、数字锚点(如Niantic Lightship VPS、ARKit Location Anchors)的基本概念、技术演进和产业趋势。 1.2 真实案例:腾讯寻梦长安、百度希壤、声音地图等 总结国内外空间锚点+文旅/城市孪生/声音地图的应用,分析其用户体验和技术路径。 1.3 LBS与AR文旅的产业应用现状 评估LBS、AR在文旅、教育、地产行业的市场规模、产业链与发展瓶颈。
- 空间锚点与LBS创新体验工作流 2.1 内容自动生成与地理数据驱动
- 介绍AI自动生成与地理数据结合的内容创作、分发和维护流程。 2.2 多模态交互与数字导览设计 阐释声音、图像、文本等多模态内容与用户空间行为互动的创新机制。 2.3 城市公共空间与文化共创实践 案例复盘:如何在地标、公共艺术等场景实现数字共创和文化认同。
- 商业化与生产组织 3.1 文旅/地产/教育行业的内容外包与成本管理
- 深入分析各行业在数字内容生产、外包与成本控制上的流程和最佳实践。 3.2 收益与客户期望管理策略 讨论商业项目中如何平衡投资回报、客户需求与用户体验。 3.3 大规模运营下的团队组织与资源整合 介绍跨行业联盟、资源整合和多方协作的生产组织模式。
- 未来展望与创新点 4.1 虚实融合城市生态的构建路径
- 展望AI、空间计算如何推动城市数字孪生、空间社交等未来场景。 4.2 行业政策、标准与伦理挑战 分析空间锚点和数字文旅发展中的政策、标准和社会伦理问题。